岁的王阿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多种疾病,记者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到王阿姨时,她刚拿到通过缺药登记买到的药品。相较于在大医院排队取药,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买药是大多数北京市老年人的选择。
“轻车熟路”是老年患者更习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购药的根本原因。患者需要的药在社区暂时没有,就可以先进行缺药登记,回头再来拿药。在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不少像王阿姨这样有必要进行缺药登记的患者。在中心大厅右侧药物咨询窗口,一本厚厚的登记册记录下了患者未被满足的用药需求。
一直以来,缺药都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北京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高血压等5类慢性病152种药品全部配备到位,但由于功能定位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数量平均600种,与三级医院的药品配备数量平均在1000多种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部分来社区就诊的患者会面临买药需求不能立即被满足的情况。
据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房小,存储不下太多药品,而且配的药品太多也易引起浪费。“中心综合真实的情况,从2017年开始建立缺药登记制度,这是满足患者用药需求最经济可行的方式。”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红说,当患者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物咨询窗口后,首先提供上级医院开具的处方和相关的病历资料,并提出用药需求。中心药剂科药师联合医生进行用药评估,通过后即认为缺药登记成功。而后,中心联系相关药品采购事宜,到货后通知患者自行取药。
“由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老年患者居多,一开始缺药登记的主要服务对象也集中在患有常见病、多发病的老年人。”王红发现,7年来,缺药登记的服务对象和患者需求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患者对药品的要求更加精确,慢慢的变多的人开始指定某个厂家的药品;另一方面,由于中关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年轻人居多,前来登记的患者中,年轻人的占比也在增加。
对于年轻人选择社区医院登记买药的原因,王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例如购买一盒医保药品,患者若选择在网上药店购买,一般需全款自费;在三甲医院购买,报销比例一般为70%,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买,则可报销90%。医保报销力度大是吸引患者留在社区购买药物的关键原因之一。
实际上,缺药登记制度并非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独创。为保障居民对慢性病等常见病药物的需求,促进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顺利实施,2017年,北京市就开始实施缺药登记服务措施,以此推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阳光采购”和基本药物制度落实,提升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获得感。
“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所有药品均通过北京市阳光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基本能满足居民常用药需求。缺药登记制度作为一项便民措施,目的是更好满足居民个性化用药需求。”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处处长经通说。
不过也有一些居民疑惑:既然缺药登记的目的是便民,为什么有些药品在进行缺药登记之后还是开不出?
王红坦言,并非患者所有的需求都能够最终靠缺药登记制度得到满足,对于药品采购范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自己的考量。“像是一些特殊用药,我们会考虑医生是否有能力对患者病情做综合评估。”她具体解释了哪些药品并不适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取,药品必须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范围内,例如一些服用期间需监测相关指标或血药浓度的药品,部分专科用药、高等级抗生素、部分激素类和内分泌用药、品,以及其他一些为保障用药安全、防范医疗风险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等。
从北京市管理角度而言,经通处长给出的解释更明确:“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定位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所以缺药登记的范围也应限定于常见病、多发病用药。”他补充道,缺药登记过程中,医疗机构可对药品的使用情况做更深入的分析和评估,了解哪些药品真正是临床必需且无法替代的,哪些药品存在过度使用或不合理使用的情况。
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北京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展了用药登记服务。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缺药登记系统已提供服务16.94万人次,登记药品种类主要为慢性病用药。
七年间,缺药登记的形式逐渐完备。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提出,未来能够最终靠互联网医院、推进基层药品动态管理等形式,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房面积小,药品品规不足等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结合实际开展送药上门,方便居民日常用药取药。
在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用药咨询窗口,除了缺药登记册外,还有一个小本子记下今天所有的用药咨询。“无论这个药有没有,当接收到用药咨询后,我们都会复盘,并作为逐步优化中心药品配备目录的依据。”王红觉得,缺药登记更大的意义应在于优化现有药品结构。
记者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在利用缺药登记数据,对药品采购储备进行动态调整。对于缺药登记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品,能够最终靠机构药事会进行安全性和合理性评估后,纳入下一年度上下用药衔接范围常规药品目录,进行采购储备;也可以制定临时药品采购目录,临床医生登记申请后,由药房根据登记需求提交采购计划,定期采购,储备药品,便于患者使用。
同样,这样的用药目录调整考量也出现在近期发布的文件里。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 扩大基层药品种类的意见》,提出“紧密型医联体建立缺药登记制度,对经审核通过的延伸处方和个性化治疗需求处方,患者可在基层就诊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缺药登记,按照临时采购程序配送至登记机构,缺药登记频次较多且经评估确有必要的,及时纳入下一年度上下用药衔接范围。”
王红认为,今后缺药登记制度将会更多出现在药学门诊的服务中,药师们帮助患者进行药物重整,进而补充患者用药需求。她畅想,未来肿瘤治疗进入慢病化管理时代,也许百姓在基层就可以拿到肿瘤类药物,但其前提是基层诊疗能力的不断的提高,基层医生有能力对患者病情做出综合判断。她觉得,只有当基层不再缺药,分级诊疗才能真正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