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介绍
  •   美国的天价医疗不是啥新鲜事,你们可以去搜一搜,到处都是那边华人编排的段子。我就不重复了,换个角度,从宏观经济运行方面聊聊这事。毕竟医疗是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随便一点变化都会影响经济稳步的增长和社会稳定,所以各国都当作头等大事,而且大家面临的情况差不多,美国踩的坑对咱们也有启发。

      先从一个数字开始。2023年美国医疗产业3.4万亿美元,占GDP比重17.3%,无论比例还是数量都是全球第一,而且甩第二名好几条街,可以说遥遥领先。

      首先要有个概念,GDP虽然叫国内“生产”总值,不过跟消费也有关系,能够理解为交易总量,所以从买方和卖方两个角度统计都可以。

      从卖方统计就是生产法,也就是说医药集团一年卖出了3.4万亿美元的服务,这一个数字肯定有水分,美国的医疗服务不值这么多钱。看人均寿命就行了,OECD国家排名垫底,服务水平可想而知。

      有点像生产了奥拓却卖出了奥迪的价格,还写在公司财报里,还通过长期资金市场盖章确认。

      比如一盒感冒药,成本价1美元,药厂以10美元出厂,医院100美元卖给病人,尽管这盒药可能实际价值只有1美元,但贡献的GDP就是100美元。

      有点意外是吧,GDP就是这一个核算办法。一个不值钱的东西,只要你能卖出天价,就能计入GDP。也就是说物价对GDP的影响很大。

      当然了,你直接给药品标价100美元是没什么用的,你得卖出去才能算作GDP。

      这就是涉及到GDP的另外一个核算方法,也就是支出法,从买方的角度看,天价的药卖出去,那必然就有人花天价买。价格可以虚高,但是付的钱可是线万亿美元一定有人买单才能算在GDP里。

      这事危害很大,要知道,这些钱在政府手里本来可以投入军工研发,可以修桥铺路,可以给老百姓多发两个汉堡,在公司能够投入研发和生产,在老百姓手里可以买手机、电脑或者包包,现在全都进了医疗集团腰包。

      有点像咱们的房地产,高房价吞掉六个钱包,老百姓自然就没钱消费了,其它行业也就发展不起来,也是所谓的一鲸起万物落。

      这也是为啥不少人说医疗集团是美国的毒瘤,巴菲特更直白,把医疗体系比作寄生虫,收海底捞的钱,提供苍蝇馆子的服务,消耗了美国一大部分的国力。

      当然了,咱们说的是医疗服务的中等水准,美国的医疗技术全球领先,如果你舍得花钱,那上不封顶。美国的富人甚至都在资助医药公司研究长生不老药,就跟嘉靖皇帝炼仙丹一样,享受御医的定制服务,只不过跟普通人没什么关系。

      比如你去医院看病,如果收费高或者医生态度不好,你可能会换医院,或者干脆不看了,这会刺激医院降低价格,提升服务质量,最后能达到一个双方比较满意的平衡。

      不过这套逻辑在医疗行业并不成立,因为市场起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买卖双方地位平等,但医疗市场比较特殊,买家基本没什么发言权。

      比如你高烧40度,医生开了400块钱一盒的退烧药,你会因为嫌贵就放弃治疗吗?可能会吧,不过大多数人肯定是乖乖交钱,身体是自己的,谁难受谁知道,只要不是伤筋动骨,大家一般也就认了。

      也就是说,看病是刚需,买家没什么选择的权利,就算知道是个无底洞也得跳下去,很多人因病致贫就是这一个道理。这就跟吃饭一样,饿疯了啥事都干的出来,万贯家财换几个烧饼也不是没可能。

      而且医患双方还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你去饭店可以自由选择包子馒头还是满汉全席。去医院就不一样了,套餐是医生定的,给你开了5项检查,两种药,三个吊瓶,你能跟医生讨价还价换套餐吗?

      特别是没人监管的情况下,咱们就算相信医者仁心,不会小病大治,过渡医疗,医药集团依然有动力把药品和治疗费用提高到逆天的高度。

      而且这里还有很多小技巧,比如大家都知道美国医生爱用止疼药,但是对抗生素的使用却慎之又慎,说是抗生素用多了容易产生抗药性。

      我一直都觉得这事很不靠谱,最起码的常识,止疼药只是降低痛苦,既不治标也不治本,药效过去不还是疼吗,这咋能叫治病呢?

      后来听到一个说法,说是做生意讲究回头客,治病也是生意嘛,一下子给你治好,这不就变一锤子买卖了?所以每次只延缓痛苦,不治疗,让你反复来消费,反正小病一般死不了人,抗到自愈,这个疗程就算结束,实在不行再上抗生素,也没什么问题。

      问题是止疼药用时间长了会上瘾,要一直加大剂量,到最后身体有了抗药性,可能就得从毒品那儿找安慰。特别是阿片类止疼药,跟毒品的成分差不多,长期吃就是慢性吸毒,美国那么多瘾君子跟止疼药泛滥有很大关系。

      而且美国的药价贵的离谱,政府也不管,药厂研发一个新药就可以开出天价,特别是一些没有替代品的药品,那就可以坐地起价,反正只此一家,你爱要不要。比如我不是药神里那个治疗白血病的格列卫,其实成本没多少钱,印度的仿制药就很便宜,1美元就能买一片。但是在美国就能卖100美元,美国政府给他们撑腰。

      当然了,有一说一,美国这种放任药厂开天价的制度,倒也不是绝对没好处,可以鼓励药厂研发新药。要知道,药品从开始研发到上市,中间要经过研发,测试,各种评价,拖个十几年很正常,这么高的成本,如果你不让他卖天价,药厂就没有研发的动力。

      这也是为啥美国的制药公司世界领先,市场化保护他们追求垄断利润,大家都有研发的积极性。

      就算专利期过了,美国政府也尽量阻止国外的仿制药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厂商想仿制也是各种高标准严要求,让你知难而退,没有竞争者,原研药的高价就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疾病也是风险的一种,保险就是最好的处理方法。如果生病了,保险公司替你支付天价医药费。如果一年没出险,虽然白交了一笔钱,但对冲了风险,这一年能过的安安心,感觉也还不错。保险公司用大家交的保费给那些生病的人报销医疗费,剩下的就是利润,大家都很满意。

      这个就有点像商铺给黑社会交保护费,没出事就当钱白扔了,出事黑老大出面摆平。

      保险公司的收入大多数来源于保费,而保费跟医疗费用挂钩,所以保险公司对看病贵没什么意见,甚至有维持高医疗价格的动力,毕竟天价医疗下老百姓才能心甘情愿交保费。

      降成本就是减少医药费支出,保险公司要跟医院谈判,他属于大客户嘛,有议价能力,可以跟医院要一个折扣价。

      一般不会,他两是共生关系,互相都可以拿捏对方,比如保险公司若是强势,他能够最终靠提高报销比例引导参保人到合作医院就医。如果关系不好就把这家医院放进黑名单,看病费用不予报销,病人自然也就不去了。这个对医院杀伤力巨大,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咱们国家的医院若无法走社保报销是个啥情况,肯定是门可罗雀,几天就倒闭了。

      事实上,美国那边老百姓看病,第一步就是上保险公司的官方网站选医院,就跟咱们选择定点医院是一样的。医院想排名靠前,那就得跟保险公司搞好关系。

      另外一方面,如果医院牛逼,人家也不鸟保险公司,比如咱们国家的协和或者华西,保险公司若是不跟这些医院合作,那基本没人会选你。

      所以能拿到多少折扣全看双方博弈,医院也是看人下菜碟,每家保险公司折扣都不一样。

      大家知道美国很多医院都是先看病后付费吧,其中一个原因是价格版本太多,没法当场给出费用,得把病人细细归类,确定保险公司和险种,这才能给出最终价格。

      不过保险公司和医院虽然在结算方面有博弈,但在维持高医疗价格这事上有共同利益,甚至

      比如保险公司会找到医院,说咱们干一票,把治疗费用提高一倍,保险公司可以顺势把保费提高一倍。因为治疗费贵了嘛,水涨船高,合理吧。而保险公司和医院依旧可根据原来的折扣价结算,再把多收的保费分一点给医院。最后的结果就是老百姓多交了一倍的保费,医院和保险公司瓜分这部分超额利润。

      有点像商场打折之前先改价格铭牌,或者县太爷串通乡绅收取苛捐杂税,钱到手,乡绅的如数奉还,老百姓的三七分成,玩的就是空手套白狼,无中生有。

      问题是服务还是那个服务,通过更改价格就能收割你。老百姓还得感保险公司给你争取到这么大的折扣,来年续保更是屁颠屁颠的,被人当韭菜割了都不知道。

      就这还算不错的,至少能给你报销,保险公司还有另外一种节流的手段,也就是拒绝赔付,一分钱都不用花。美国有个纪录片《医保内幕》,保险公司员工爆料,他们内部考核kpi有个10%的拒赔律,这是硬性指标,就算符合赔付条件,业务员也得想办法,从犄角旮旯里翻医疗记录找漏洞,比如投保心脏病,说你隐瞒了脚气病史,这就可以拒赔了。

      这个爆料人因为拒赔了一个绝症患者,给公司省了几十万美元,所以收到嘉奖,不过后来那人死了,业务员良心发现这才跳出来揭露。

      还有去年十二月份被杀的那个联合健康保险公司CEO,他的主要业绩就是大幅度提升了拒赔率,这才能拿到千万年薪,这也是为啥他被杀后老百姓坟头蹦迪,每一个拒赔背后都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说到联合保险咱们还得多说一句,前面说了保险公司有和医院合谋的趋势,其实现在已经不是合谋而是合体了,那个联合健康保险的母公司是联合健康集团,旗下包括保险公司,医院、药店、康复中心,每年三千亿美元的营业额,基本涵盖了医疗行业全产业链,要敲你一笔,内部开个闭门会就行了,割菜更是得心应手。

      所以完全市场化条件下,医疗市场就是高医疗费,高保费,低赔付率,老百姓的付出和得到医疗服务不成正比。

      还有一部分人因为交不起保费,或者因为各种基础病被保险公司拒之门外,只能裸奔。小病硬抗,大病在家等死就好,反正美国讲究自我负责,穷死也活该。

      其实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把医疗当作公共服务,跟教育、安全一样,属于政府职责,发达国家基本都有全民医保。

      美国玩的比较野,立国开始就讲究小政府,恨不得把所有公共服务全部甩出去,让老百姓自我负责,甚至连监狱都不想管,外包给私营企业,更加不用说医疗了。所以早先政府基本不关心老百姓看病的事。

      不过作为世界灯塔,却天天有人病死街头,实在不是带头大哥的样,宣传部门出去讲故事都不好自圆其说,所以罗斯福他们人很早就琢磨全民医保的事。

      一直到1965通过了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法案,把老弱病残给管起来了,这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社保。

      其实我们大家可以把社保理解成国营保险公司,不为盈利,就为了给参保人看病提供资金支持,属于社会福利的一种,所以不会像商业保险那样条条框框。比如你有慢性病或者基础病,这属于高风险人群,保险公司根本不会让你进门,或者给个天价保费,直接把你吓退。但是社保是国家兜底,就算知道你是个药罐子,也会让你参保。

      而且出险的时候很痛快,不会像商业保险,出险的时候业务员会从合同的角落里翻出一条,让你目瞪口呆。

      也正因为是保障性质,所以保费很低,对困难人群政府还会补贴,一句话总结就是政府通过社保解决了这部分人的看病问题。

      而且为了拉选票,这个范围还在逐步扩大, 特别是,讲究平权和政治正确,最看不惯贫富分化,所以积极扩大医保范围。比如奥巴马医改,核心思想就是扩大社保覆盖范围,除了老弱病残外,把低收入群体也纳入保障范围。

      不过大包大揽看起来豪爽,那也得有钱包支持,当了好人,出钱的可是国家财政,这就等于把政府也拉进了医疗这个黑洞,财政也承担了高价医疗。

      早先美国政府财大气粗,花点钱也就花点钱了,不过最近这些年的财政大家也都知道了,欠了一债,利息都还不上,明显承担不了这么高的医疗费用。

      所以扩大医保范围的另外一面,也得考虑怎么省钱,这就商业保险公司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个道理。

      主要办法是征税,从富人和中产那儿要钱,比如奥巴马医改就要求富人多交税。

      这就有个问题了,年纪大身体不好或者有基础病的人愿意参保,因为随时都会去医院,交保费肯定划算。

      但是年轻人就不一样了,可能交十年保费都不会出一次险,肯定不愿意交。反正国家兜底吗,年纪大了再交也来的及。

      这样医保就尴尬了,如果参保的都是老弱病残,那肯定是巨亏血亏。所以得强制那些年轻人一起交,让他们帮着解决一部分医保的费用。

      不过社保主要是针对低收入人群,这些人本来挣得就不多,还得拿出来给池子蓄水,肯定是有怨气,所以这事争议很大,特朗普上个任期已经把这条取消了。

      而且大家注意,无论是税收还是让更多人参保,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就是让富人和健康的人为老弱病残买单。就算政府可以赤字经营,借的钱迟早还得还,相当于透支下一代,所以光靠财政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包括那个巴菲特老爷子,经常在各种场合批评美国政府,说你们光顾拉选票,保这个保那个,就是不降想办法降医药费,这么干就是拿纳税人的钱补贴医疗集团,维持不了多少时间。

      所以问题的重点是节流,也就是降低医疗费用,思路跟商业保险差不多,跟医疗集团谈判要折扣。

      比如咱们国家最近热议的DRG,就是美国人发明的,是政府跟医药集团谈折扣的一种方式,限制了每种病的治疗上限,防止医院过度医疗,开出天价。当然了,这个一刀切的方式其实有点争议,咱们后面单独说。

      还有对高的离谱的药价开刀,比如拜登的《通胀消减法案》,授权医保部门跟药厂谈判,说是10种处方药的价格降了38%-79%,大概就是我们集采的路数。

      第一是医药集团的反对。他们有理论基础,认为政府下场干预医疗价格,违背市场经济。比如制药厂就表示,如果降了药价我们利润就没了,那还研发啥新药,大家就原地踏步吧。

      那个不一样,美国人从立国开始就对联邦政府心存警惕,商保砍价那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政府砍价就是公权力干预市场,就跟国王绕开议会直接加税一样恶劣,属于打劫了。

      而且人家不光喊口号,还有行动。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献金政治吧,医药集团是花钱最多的团伙之一,不分和共和党,只要能搭上关系就拿钱框框砸。

      所以不少议员也反对价格管控,这事不会直接得罪老百姓,所以没什么心理负担。

      共和党就更不用说了,比如2003年小布什在任时期通过的《医保现代化法案》就很照顾医药集团,把几种处方药纳入医保,同时禁止联邦政府跟医药集团砍价。批量采购还不让砍价,赤裸裸的用国家财政送大礼包,那医药公司当然欢迎。据说那届国会议员里有十几个退休后都到医药集团担任高管,拿着百万年薪。大家自己琢磨吧。

      就算政府铁了心压价,谈判中也不占优势,因为社保覆盖的范围不够大,还不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法跟处于垄断地位的医药集团硬刚,拿不到多大优惠。

      比如那个DRG,说是为了省钱,但你能把治疗费用拦腰砍吗?肯定不行啊,那些私营医院又不是只有你一个选择,你砍的太狠人家不跟你玩了,跟商业保险合作不香吗?

      就算医院良心发现,价格也不降不了多少。很简单的道理,成本摆在那儿了,医生的高工资不能降吧,降了人家就跳槽。药品和医疗器械也得按照市场价,人家可是生意人,不可能因为做好事就给你打折。这么算下来降价的空间几乎没有。

      说白了,在整个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下,若无法掌握绝对谈判权,DRG最多能避免过度医疗,对降低医疗价格用处不大。

      而且就这不到三分之一的参保人也在不断萎缩。因为共和党反对全民医保,他们是美国的保守派,觉得老百姓应该自我负责。在他们看来,那些没钱上医保的人,最应该做的事赶紧找个班上,不行就多打几份工,为建设资本主义大厦添砖加瓦。政府如果包吃包住,那谁还愿意出去打工啊。

      所以往往的全民医保搞的热火朝天,等共和党上台就会来个反向操作。比如特朗普在上一个任期就积极推动废除奥巴马的医改,让低收入人群自我负责。不过政府不管穷人这事,听起来多少有点不太政治正确,而且给福利简单,要回去就很难了,尤其是从穷人哪儿要回去,共和党也不是傻子,不会当这个恶人。

      所以尽管特朗普嚷嚷着要让老百姓自生自灭,国会也不敢执行。上个任期也只是对奥巴马医改做了小幅度修改,把强制交保险的条款取消了,倒是尊重人权了,不过又有一部分人年轻人乘机退出医保,没有这些血包补充,财政的压力肯定是越来越大。

      这次特朗普上台,估计又要翻烧饼了,他竞选的时候就说了,要通过市场化解决老百姓的医疗问题,言外之意就是政府不管了,让大家都去买商业保险。大概意思就是上个任期没干成的事,这个任期要继续推动。反正他折腾了这么多事,几乎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不在乎这一件两件。

      马斯克大刀阔斧对政府部门动手,不少人以为他是为了反腐败,其实根本不是,说的很清楚了,是要消减政府开支,成编制的取消政府部门,是砸饭碗,不是反腐。

      当然了,取消全民医保这事不太可能,他没这个胆子,但是大概率要精简人员,收缩业务,政府甩包袱,把低收入人群重新抛向市场,给全民医保开倒车。

      反正政策朝令夕改也算是美国特色,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过总这么瞎折腾,能好就有了鬼了。

      文末总结一下,任何一个产业都有两种运行方式,或者作为公共服务由政府解决,或者当作商业行为由市场解决,更多的时候是二者都有,政府解决一部分,市场解决一部分,只看谁的比重大。

      医疗作为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个刚需,供给端天生就有垄断气质,并不符合严格的供求理论,放任市场解决那肯定是天价医疗。

      要降价格,那就得把医疗当作公共服务,政府出面干预。办法也只有两个,或者掌握供给端,也就是国家接管整个医药集团,注意我说的是整个医疗集团,上下游一起包圆,包括药厂和器械厂,光接管医院没用,如果成本降不下来,公立医院也得是天价医疗。

      或者是掌握需求,也就是搞全民医保,需求端也形成垄断,政府代表老百姓跟医药集团砍价,用魔法打败魔法。

      美国的底色就是市场经济,不太管老百姓,整出来天价医疗很正常。政府要干预也没有好办法,从供给端说,让国家掌握整个医药集团肯定不现实。需求端也没法形成垄断,大多数人都走商业保险,政府最多也就是管交不起保险的老弱病残,加起来也没多少人,对医疗价格影响不大。而且政府本身跟医药集团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没有砍价的动力,反正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钱,干几年就换人了,没必要得罪医药集团。所以最后结果就是医药价格居高不下,政府自掏腰包管了低收入老百姓,也当了一回韭菜,医药集团赚的盆满钵满。